2008年6月4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汶川大地震造成文物损毁程度空前,需要各地技术援助
我省文物部门认领四个“受伤国宝”
本报记者 陈卓

  6月2日早上,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上班没多久,就收到了一份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发来的传真——《5·12汶川大地震文物专家调查组调查意见(征求意见稿)》。黄滋将在这几天仔细研读这份初步调查稿,并将结合自己的建议传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作为文物工作者,亲眼目睹因地震而毁损惨重的文物,实在是件很残忍很痛心的事情。”黄滋5月25日下午从杭州出发,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的率领下,和其他专家一起共赴四川,对不可移动文物在这次地震中的毁损情况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
  这是汶川大地震后国家文物局首次派出的专家调查组。文物虽毁,文脉尤存。虽然现状让人痛心,但摆在大家面前最紧迫的是如何将这些文物抢救并保护起来,因为它们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同样,我省的文物部门也在积极准备随时为灾区献出一份力。

  文物专家在余震中勘查
  5月25日到29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率领专家组赴成都、都江堰、彭州、新都、崇州、新津、德阳、绵竹、旌阳、什邡、广汉、简阳、金堂等受灾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专家组共调查受损的各级文保单位和一些文博事业单位共25处。
  “有几次我在车上睡着了,醒来他们告诉我,刚才又震了。”黄滋说,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可以说是余震不断,不过幸好都不是很厉害,有些地方的勘查工作,专家都要戴着安全帽进入现场。
  据了解,对于震后文物抢险救灾工作,国家文物局拟分两个阶段进行:先开展第一次灾后考察和第一阶段的技术援助工作布置,由7家甲级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对成都、德阳、绵阳、阿坝4个受灾最严重的地区47处国家文保单位中的24处进行实地考察,并拟订工作计划、研究确定抢修思路、认领技术援助项目。
  参加第一阶段技术援助的共有7家单位,黄滋代表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技术援助,此行意义重大。同时他也是长江以南惟一一位领命前往的专家。“我们进行灾后考察后,将拟订实施方案,接下来由相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修复这些受损的文化遗产。”他说,四川和浙江虽然地域间隔较远,但同属长江以南,古建筑在很多地方有相似相通之处。
  震后文物抢险救灾工作的第二阶段,则是待重灾区域开放后另行组织安排,同时研究考虑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设问题。
  这次,赴川专家已经看到了一份关于建立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情况的规划说明。其中计划,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将以“在废墟中重生,在磨砺中崛起”为主题,建设成为全世界第一座完整保留地震原址的灾难纪念地与博物馆。其中还提到了原址保存、区别对待、生态文化等原则,以及见证和展示、纪念和凭吊、科普和教育、科研和发展等主体功能。专家对此表示认可。
  
  文物破坏程度空前
  专家组认为,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的文物造成了巨大破坏,无论从灾害影响的区域、对文物破坏的程度、抢救保护的难度都是空前的。
  “我们的工作情况基本是,白天现场勘查,晚上开会讨论,时间很紧张。”黄滋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领报修院和二王庙两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毁损非常严重。
  领报修院位于彭州市白鹿镇以北2.5公里的书院村,是一所培养天主教传教士的神哲学院,俗称“白鹿上书院”,修建完工于1908年。领报修院今年刚刚度过百岁生日,但不幸在这场大地震中坍塌。目击者称,地震当天,这座老教堂被摧毁的时间只有8秒。
  二王庙是为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是清代重建。汶川地震发生后,二王庙片区山体滑坡,秦堰楼下沉,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等建筑和围墙全部垮塌。
  “地震之前我曾来过二王庙,现在再看,对比实在很强烈。”黄滋说,二王庙地面和驳坎(墙面)都有很多深裂缝,说明地震对地基造成了很大变动,这还需要地质工程专家进一步进行勘探。
  针对现状,专家组提出了初步的抢救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一些原则。
  对基本垮塌的文物建筑,应立即划定现场保护范围,全面保护其建筑材料、建筑构建,在维修方案未完成前不得清理受灾现场。而且,任何清理工作都应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对局部垮塌以及结构稳定出现严重问题的文物建筑,应当立即做好抢险加固工作,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
  同时,专家还认为,在对建筑本体维修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文物保护单位或古建筑群的室外工程环境保障,如工程地址状况、水文气候状况、排洪防涝消防安防抗震防灾设施等。
  在专家提出的建议中,除了建议国家文物局成立抢救维修专家组、调集全国文物保护技术力量,支援四川灾区的重建等,还有对重要遗址和地质按世界遗产的要求予以保护,研究开展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可能性,并及时申报世界遗产。
  
  浙江认领四个“国宝”
  “为抢救保护灾区文物,我们一直在作准备。”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吴志强说,5月12日当晚,国家文物局向全国印发《关于做好震后文物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这些天,浙江也在为灾区的文物抢救保护进行着设计和施工等各方面的准备,等待国家文物局有统一安排规划时以便随时“应战”。
  上周一,浙江省首期文物保护工程从业人员上岗培训班结束,49家已获得或正在申报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或监理资质的单位派出技术负责人等20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那次培训班的结业式同时也成了动员会。那些刚刚拿到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上岗证书的文物保护工程从业人员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一旦抢救保护灾区文物需要支援,他们将奔赴“第一线”。
  “我们也要从此次地震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对包括不可抗力等各种问题的防范措施。”吴志强说。
  国家文物局目前确定的技术援助情况是:6家甲级资质勘察设计单位共认领了16项勘察设计任务(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领到4处,分别是新都宝光寺、杨升庵祠及桂湖、金堂瑞光塔、圣德寺白塔,都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黄滋说,这几处中,新都宝光寺塔在这次地震中已经明显扭曲变形,勘察设计将比较困难。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将在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过程中统筹考虑,将维修与基础设施、防护设施重建工程有机结合、同步进行。